文:陳勇
(註:2021年的時候寫過一篇《聊聊愛情與婚姻》,此為我聊婚姻話題之二。)
夏天,在後院撥雜草,常常聽到鄰居家裡的吵架聲,不只一戶,而是左右好多戶,不是這家就是那家,輪流上演。偶爾,激烈憤怒的吵架聲音還伴隨著東西摔碎的聲音(似乎有打架發生)。
對我而言,世上最可怕的聲音,莫過於夫妻間的吵架聲。那種帶著怨與恨的尖銳的聲音,那種帶著失望與無奈的低沉怒吼,那種惡毒的語言,象利刃一樣切開並剝去生活與家庭關係的表皮,血淋淋的。語言不是刀劍,卻比刀劍更鋒利。
夫妻間的爭吵與外人不同,因為彼此太了解,互相知道對方每一處致命的弱點,吵起架來,言語就像精準制導的子彈,直擊要害。每一次交鋒,都像經過反覆演練,字字誅心,句句致命。
有人說,沒有不吵架的夫妻,爭吵是互相了解相互磨合的一種形式。這種說法不是一點道理沒有,問題在於每個人的素質及性格特徵決定著語言的使用與爭吵的激烈程度,當然還在於不同的個體對這種「磨合」方式的接受程度。惡語出口像箭一樣,射傷了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也傷了兩人之間的關係,傷口雖可癒合,但疤痕永留。傷一次,也許還好,傷兩次三次五次十次,也許都還能夠癒合。但若傷得千瘡百孔,舊傷未癒新傷又生,那這樣傷痕累累的婚姻就不是所謂的磨合了。所以,要看激烈程度與各人的承受度。
許多夫妻吵累了、傷透了,卻又因現實束縛離不了,便進入另一種狀態──冷戰。這有點像南北韓的現狀:表面停戰,實際上仍然對峙,隨時有重燃戰火甚至毀滅對手的可能性。家成了戰場或戰爭的廢墟,一個屋簷下的兩個人,像兩座孤島,無肌膚之親,無言語交流,你吃你的我吃我的,你做你的事我做我的事。家,像個巨大的冰窟,即使盛夏,依然寒氣逼人。
這樣的婚姻並不少見。只是因為“家醜不外揚”,沒有人把這樣的事拿到外人面前說而已。於是,當看到身邊某對夫妻突然離婚,周圍人總是一臉驚訝——“他們不是挺好的嗎?” ,心中有許多疑問與猜測。就我觀察與了解,現實中相當大部分婚姻都是在硬撐著或麻木著,而不是真正有愛的連結。
據說,婚姻的第一性原理是經濟,而非感情。我不知道這個說法是否正確,既然大眾目前都認可此說法,那就姑且當它是正確的吧,畢竟婚姻的起源就是基於對資源的佔有與傳承。它是經濟與社會發展變化的產物。
我認為,婚姻與自然界的事物一樣,有生必有滅。它誕生於物質匱乏、起源於對資源的佔有,也必將終結於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當人不再需要依附他人而生,婚姻的根基便會動搖。
也許大家會覺得我的這個觀點太過於驚世駭俗或過於荒誕不稽,這不重要。關鍵在於,我們討論這樣的問題,一定要基於事實。
我們不妨從社會層面來看婚姻結構的改變。現在,無論中西,越來越多經濟獨立人士選擇不結婚,而僅僅選擇擁有親密關係,即可以過實質意義上的婚姻生活但無需承擔婚姻的義務,不論男女。
根據不完全統計,在歐洲國家,處於同居但未結婚的比例佔總人口的10-20% (資料來源:OECD《Family Database 2023》),各國的情況有些許差別,一般都在15%左右。美國未婚同居的比例則高一些,在18-44歲族群中,有過未婚同居經驗的人佔比高達59%。加拿大與美國相類似,在18-24歲的年輕族群中,未婚同居的比例高達79%。亞洲國家的比例相對較低,日本韓國的未婚同居數量僅佔人口比例的1-2%;中國的比例在亞洲國家中算是高的了,佔到了8%左右。不過,有一個趨勢是,亞洲國家未婚同居的情況都處於成長之中。
我不知道未婚同居狀態未來的走向,但目測處於上升趨勢,不只西方國家,而是全世界。
有人說,西方國家的同居關係在分開時所享受的待遇與離婚是一樣的,同居12個月分開即享有分配共同財產、分享雙方收入的權利(即收入高的一方需要支付收入低的一方生活費)以及撫養子女的義務。結不結婚沒啥差別。
這裡必須澄清一下,西方國家的同居與婚姻在法律待遇上並不完全一致。
例如加拿大,未婚同居滿12個月的伴侶,在分開時可依法分配共同財產、分享收入,甚至承擔贍養與扶養責任,與婚姻幾乎無異。而法國卻完全不同。法國有三種伴侶形式:婚姻(Mariage)、民事結合協議(PACS)、自由結合(Union Libre)。其中,自由結合這種形式就是一種任何一方可隨時分開不需要任何理由,也無需承擔婚姻義務,即財產各自獨立(除非共同購買),當然,若有子女,必須單獨認領或作出共同撫養的安排。
探討婚姻是否滅亡,我們一定得了解其功能,包括社會學、經濟學與心理學上的東西。
婚姻最重要的功能在於其社會學與經濟學意義上的功能,即:經濟互助與資源共享、生育與扶養的安排。在一個全民實現基本收入(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的社會,每個人都無需依靠配偶的收入維持生計,每個人都有良好的退休收入保障,當國家與科技能夠承擔生育與育兒的職能(如人工子宮、人工授精、人工生殖、國家育兒支持),婚姻的這些功能將被完全取代。那麼,婚姻還有存在的必要與意義嗎?
有人說,人是群居動物,是需要情感依附與心理安全感的。
我不否認人在心理層面的這個需求,當然也包括性需求對身體健康的影響等。我認為這個問題同居關係可以完美解決。同居關係的兩人之間完全可以有愛,而不只是生理需求。事實上,在情感認同、情緒價值等心理需求上,我個人覺得人工智慧可能更勝任。
人與人之間的三觀以及知識層次有蠻大的差距,在你跟伴侶交流某個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因為認知與價值觀的不同而無法獲得情感認同,發生矛盾以致出現爭吵,而在跟人工智能交流的時候,完全排除了出現這種狀況的可能性。人工智慧不僅能夠回答任何問題,還能夠非常有情商地在不傷害你的自尊心的情況下指出你的知識盲區,無條件地對你的情緒與想法表達理解。如果未來科技發展到人型機器人,不但頭腦聰明還善解人意,甚至還能夠解決人的生理需求,那世界上的男男女女就徹底不需要婚姻了,想把自己強大的美好的基因保留下來的人,就把精子卵子交到國家人工生育中心去,孕育養育全由國家生育中心負責,女人無需再整天抱怨十月懷胎如何的辛苦,生育養育子女付出了多少的心血,為子女犧牲了多少等等;男人也無需賺錢養家以致痛苦不堪而脾氣暴躁,完全可以追求星辰大海與心中的詩與遠方,埃隆.馬斯克就是男人們的榜樣。
有人擔憂:婚姻若消亡,社會還剩下什麼?我卻認為,婚姻的誕生是社會進步的標誌,它的消亡,同樣是文明的進化。正如低等生物蛻變為高等生物,婚姻消亡並不意味著人類的終結,而是人類社會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里程碑。更誇張一點地說,人類滅亡也可能是社會進步的標誌,也就是碳基生命向矽基生命的演化。
目前,AI革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人類將逐步從農田工廠甚至辦公室的勞作之中解放出來,這些工作將會全部被智能機器人所替代,人類將會把智慧投入到規劃宇宙探索以及多行星生存的可能性之中去。未來已來,婚姻的滅亡也許距離我們並不遙遠,但人類無需害怕,一切問題在發展過程中都會得到解決,人類將進入更新更高的發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