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勇(資深保險顧問,聯絡電話:416-3004768)

許多朋友向我諮詢保險,但有相當多人是在為其小孩諮詢保險。 我能夠理解眾多做父母的朋友愛孩子的心情。 然而,不管從理論上還是從實務來看,小孩絕對不是保險規劃的優先對象,而是家庭裡對保險需求最弱的人。 下面,我來談談什麼樣的人最需要保險。

一、家庭經濟主要來源者(bread-earner)。 從家庭財務安全來考慮,什麼人對保險的需求都沒有這類人來得更強烈,因為這類人「傷不起」。 想想,整個家庭的主要經濟都依靠在此類人身上,而此類人若有個三長兩短,收入沒了,不但房屋按揭供不起,房子馬上面臨被拍賣全家人無處棲身的窘境,更 緊迫的是全家人有可能馬上揭不開鍋,更不要說家裡大大小小的各種各樣的支出。 古話說禍不單行,你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嗎? 根本原因在於沒有保險。 我們不能避免禍事的蔓延,關鍵在於是否建構了防範禍事蔓延的“防火牆”,能夠阻斷禍事蔓延的路徑。 保險就是這個禍事的防火牆。 有了保險,如果家庭主要經濟來源者不幸發生意外,起碼債務不會對家庭經濟帶來壓力,家庭的經濟及生活還能夠繼續進行。 只要情況不往壞的方向走,就有機會和可能朝好的方向發展。

二、照顧家庭的人員。 許多人認為在家帶孩子做家務的人員是不需要保險的。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想法。 沒錯,為家庭賺取收入的人員很重要。 同時,在家負責照顧家庭的人員也同樣重要。 因為假如此類人沒有了,照顧家庭的責任就會轉移到為家庭創造收入的人員身上,就有可能造成其無法或影響其去賺取收入,或者不得不把這方面的工作或責任轉移到 社會上去,當然是必須以支付金錢為代價的。 所以,千萬不要因為家庭收入的狀況而忽略了這一類人員的保險保障,預算再緊張,也要為其考慮一份定期保險。

三、年輕人。 成人之後成家之前的一段時間,年輕人普遍表現得比較自由散漫,生活比較隨意,而且有相當多的人心中充滿了玩樂和冒險的想法,也由於沒有家庭的責任意識,會導致一些行為有可能 超出正常的範圍。 所以,這一類人是非常需要保險的。 據統計,車禍死亡人數,這類人比其他年齡層的人員高三倍。 更不要說各種冒險事件(危險運動)所造成的風險。

四、年輕父母。 這類人群由於家庭初建,可能有蠻大的債務負擔。 這類人由於孩子小,家庭責任負擔也重,保險特別必要,而且還必須要有足夠的保障額度以覆蓋各方面的需要。 買保險時一定要考慮現實的可行性和未來的前瞻性。

五、中年人。 其實,中年是個最累的年齡段,上有老下有小,小孩要養育父母要贍養,小孩離不開自己,父母需要自己照顧,還得賺錢養家,也得為自己年老退休進行打算 。 所以保險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和必要。 隨著年齡的增大,身體機能在下降,生病的機率在加大,可能考慮的不僅僅是人壽保險了,重病保險或者長期護理保險也必須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有能力的話,可以把保險 與退休養老計劃進行綜合規劃。

六、老年人。 雖然,這個階段家庭的債務已下降到了一定的程度,但為後事進行一些規劃是必要的。 生要生得平平安安,死也要死得風風光光,不要把責任或負擔留給下一代。 因此買一份保險,把人生的最後費用給解決了,是個皆大歡喜的事。 有能力的人,一定要考慮資產如何免稅傳承給下一代,不要把自己辛苦一輩子賺的大部分的錢交給了政府,所以要考慮財富的傳承策略,保險是最好的免稅傳承財富的工具 。 老年人如果有什麼心願未實現的話,也可以藉助保險工具達到在人生的最終階段完成遺願,不留遺憾在人間。

七、健康的人。 似乎健康的人是不需要保險的。 人們與世界說再見的方式有許多種,不是只有因病去世,所以健康的人也是需要保險的。 即使純粹談論疾病,也不見得健康的人就不生病,古今中外,多少人英年早逝,疾病的來臨都是非常的突然和迅猛,根本就無從給人以緩衝的機會,世紀大疫情帶 給世人多少活生生的案例? 最重要的是,健康的人,買保險很便宜。 反正保險總是要買的,為何不在健康的時候買呢?

八、健康不佳的人。 健康狀況不佳的人,是沒有什麼理由拒絕買保險的,問題不在於買或不買,而是保險公司願不願意賣。 所以,如果你的健康狀況不是太好,趕快買吧,可千萬別等到健康狀況惡化了才想起買保險。 別嫌保費貴,生命的價值與金錢是不能劃等號的。

九、家族遺傳基因有問題的人。 現代科學證明,疾病的原因90%以上來自家族的遺傳基因,例如癌症等危險疾病。 一般來說,家族裡有一部分人員罹患某種危險疾病,基本上就可以確定家族基因裡有可能有某種缺陷。 所以,在考慮保險的時候,如果家族裡有這樣的情況,應引起極大的重視,要盡快決定購買,等到問題出現的時候已經沒有保險公司會願意賣保險給你了。

十、單親父母。 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說,風險來臨就很難應付。 而對於單親家庭,抗風險的能力就更低。 不要說太多,想想都知道,單親家庭所面對的風險及抗風險的能力。 所以,對於家庭來說,最急需買保險的就是單親父母。

(本文只作為資訊參考,並不構成任何具體投資理財建議,亦不明示或暗示買賣任何具體投資理財產品。進行任何投資理財行為,請事先諮詢專業合格的理財顧問,或與本人聯繫單獨面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