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勇(財富管理專家、資深保險顧問,手機:4163004768)
「兩條腿走路」理財策略是我的理財精髓之一。
在說正事之前,先容我說一些廢話。
其實哩,這些廢話,看似廢話實際是《莊子》哲學裡的“大道”,能明白的人會從中獲得從更高的角度來理解理財的精要,不明白的人可能就跟小麻雀無法 理解為何大鵬鳥要飛上九萬裡高空一樣,覺得在小樹小草之間跳來跳去也蠻好玩。
宇宙的存在與運作在於力量的平衡,正的與反的,如正電子與負電子;明的與黑暗的,如顯物質與暗物質。 宇宙當中的星系或星球爆炸毀滅的原因是平衡被打破了。 在平衡被打破之後,一定要尋求新的平衡。 在尋求新的平衡的過程中還會產生許多不安定甚至災難。
就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如果月亮不存在了,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地球很有可能災難不斷,因為地球的轉動(自轉和公轉)會受到影響,大海的潮汐會受到影響,當然地球的氣候 甚至地殼的板塊移動等都會受到影響,出現大的變化。
以上是從大的角度來理解平衡的重要性。
從小的角度來理解呢? 例如家庭、例如個人的身體健康等,都受平衡的原理所左右,所以,每個人都必須十分重視平衡關係的處理。 夫妻關係不平衡,可能造成家庭問題,營養問題不平衡可能造成身體健康問題,等等。
今天的主題是理財,是家庭財務,也存在著平衡的問題,好的理財策略,健康的家庭財務一定也要處理好平衡問題。
如果我們走路,用一隻腳跳著走,會快嗎? 我相信,不管你的腿多強壯,你都不可能走得快,即使靠一時衝刺式的猛跳,你也跳不了多久,所以,走路必須用兩條腿來走,這樣不但快與穩而且 持久。
在理財上,我們一定也要用「兩條腿」來走路,如果不這樣的話,靠單腳跳又慢又累又不穩容易摔跟頭,還不持久。 然而,在現實中,我發現有太多的人在理財上是單腳跳的(大家可以都自我檢討一下是不是單腳跳)。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現實中太多太多的人只考慮或只靠主動收入(工作或生意)而沒有任何被動收入(投資理財)或被動收入極少極少。 這樣就形成了家庭財務極不平衡的局面,長短腿的問題。
下面,我給幾個正反面的例子。
(這個例子基於2015年財務數據)A先生,年薪18萬,IT contractor,他太太全職主婦。 僅憑這樣的訊息,大家都會認為他家的財務狀況應該很好。 恰恰相反,他家的財務狀況很普通。 當然,如果僅僅從普通的日常生活上來說,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但要說他家很富或未來財務前景無憂,那還差得遠。
A先生是個極度自負的人,幾乎聽不進任何人的意見或建議(除了那些意見跟自己相同或相近的),包括他的太太。 因為他是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太太的經濟地位低,家庭地位也低,只要他不同意的事,基本上不可能做成。
他平常是怎麼理財的呢? 可以說幾乎沒有理財,若勉強說有理財活動的話,那就是不斷地加速還按揭。 我如果告訴大家他連RRSP都不願意買,你們可能都不會相信,而他確實就是這樣做的,RRSP都不買,而是不斷地加大按揭的還款力度,力爭把按揭盡快還完 ,是他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理財目標。 他這樣做的理由是家裡只有他賺錢,萬一他有什麼三長兩短,家人子女連住的地方都沒有。 (想想真是可悲,社會發展到這樣的程度,居然還會用這麼原始的思維來考慮問題,而且還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這種小兒科的東西,連個最初級的理財顧問都知道該 怎麼處理的事,居然成為他的重中之重,他的極度憂慮之所在,以致於要犧牲無數重要的理財機會而去爭取去實現。)
說到他還按揭,當然他還是有房子的人。 若把有房子算作有投資,那他也算是有一個投資品,而他所有的被動財富增值來源也全來自他的這個唯一的投資品——房子,那還是當時他太太因為 要居住,硬是逼他買才買下的,才有了這幾年房價上漲所獲得的財富增值機會。
他的問題出在哪裡呢? 單腳跳。 他僅僅相信主動創造財富,而不懂得被動創造財富。 他不懂得保險可以解決他的家庭財務風險,即萬一他有任何問題,他的妻子和兒子不會沒房子住。
他雖然年薪18萬,因為沒有被動財富,他家的財務狀況至今不怎麼樣,除了那幢房子漲了兩倍之外,幾乎沒有任何被動財富來源(因為他收入高,他開好的車, 而這種好車他都是一次性現金購買,不lease也不finance)。 他太太2012年看中了一幢4000尺新房才80萬多一點,希望他換房子,但他拒絕了,到今年這個房子160萬了。 4年翻了一倍,他的4年總收入扣完稅還不到60萬。 雖然他現有房子在這4年時間裡也在漲,也漲了一倍左右,但絕對值差太多了。 他沒有換房子,直接損失了五十萬以上的免稅財富。 而以他的收入,如果當初聽他太太的話換個大的房子(不但生活品質改善了,財富也相應增值了),付房貸絕對一點問題都沒有。 而他所擔憂的萬一他有任何問題,用一份保額大一點的定期保險(比如一百萬或更高一些)就可以輕鬆獲得解決。
以他這樣的收入,他不買房子,也完全可以購買一份大額的分紅保險,一方面可以確保家庭財務的安全,一方面可以作為未來的財富積累(而我是恰恰相反,我是用 房價上漲的增值把錢refinance出來購買大額分紅保單的)。 然而他沉迷於償還抵押貸款而不可自撥。
相反,他的一個鄰居B,是個餐廳的廚師,收入很一般,起先3萬多一年後來慢慢漲上來,現在一年也就五六萬。 就這樣一個鄰居,收入不到A的三分之一,但在財富累積上卻狂甩A好幾條街。
B 05年買了20多萬的房子,比A 03年買的房子還小,到了08年賣了30多萬,換了一個50多萬的房子,12年又賣了七十多萬 近八十萬,換了一個120萬的房子。 現如今,B的120萬的房子已經漲到了兩百多萬,去年從中refinance 50萬錢出來,又買了一個160萬的房子作為投資,現在這個房子又200萬了。
B,一個薪水不到A的三分之一的累脖工,在十年時間裡,依靠被動收入,在財富積累上完敗A,把A甩出了幾條大街。
我舉了A與B的例子,大家可能會誤解我在談炒房,或是誤以為只有房產投資才是被動財富的唯一來源。 如果大家這樣看問題,那就大錯特錯了。 本人一向反對炒房(B的行為不是炒房,而是合理利用金融槓桿的非常好的理財手段,他的每次買賣都是在自己所能承受的風險範圍之內。而炒房是那些短期 買賣的行為,B的買賣房子都是持有三到五年時間,這在稅務政策上不會被列為頻繁交易的炒作行為)、炒股、炒任何東西的投機行為。 我只是以房產作為創造被動財富來源的工具為例子,來說明被動財富在家庭財富當中的重要性。
本人一向認為,主動收入是支撐被動收入的基礎,若沒有主動收入,被動收入將是被動之水,無本之木。 然而,真正的財富累積絕對不是也不能只依賴主動收入,而是要把被動收入當作絕對的重點突出出來。
大家想想,你的工作或生意收入在繳完稅後,一年能剩下多少? 兩萬? 三萬? 四萬? 五萬? 你再繼續想想,你的家庭財富的成長,主要來自哪裡?
有位在downtown 開酒吧生意的女士,酒吧生意做得不錯,但家庭財務狀況及未來財務前景都很普通。 為什麼呢? 這位女士在此地開設酒吧十多年時間,早就有實力把所租的商業物業買下來,但她過於自負,只相信自己在酒吧生意上的能力,對於物業增值就是不認同。 結果,十幾年下來,所租的商業物業的價值已經翻了幾倍。 到她前幾年才意識到必須要買下來的時候,業主要價更高,她又打了退堂鼓。 結果還是錯過購買的好時機,一錯再錯。 這種與生意有關的物業不買也許還可以理解,但她一家人至今仍租著別人的房子居住,住宅物業也不買。 前幾年手上現金多無處可投,跟風買了一個condo,結果還沒到closing就轉給別人了,結果還是住著租的房。 她的理由是:「我的住處就在生意的邊上,我都不需要開車上下班,近和方便以及開支更省就是我的出發點。」我問:「那你不是也可以把它買下來 嗎?你覺得開支更省,但你看到物業增值所帶來的財富了嗎?」她反駁說:「這種東西,誰說得清呢?馬後炮很容易,現在是看到了升值再回頭來 你看,似乎不買就不划算。萬一當初買了以後跌了呢?那不更慘?付更高的費用,財富還貶值了哩。現在都漲這麼高了,你說還會漲嗎? 「我無奈地選擇閉嘴。 人要固執起來,你想怎麼說都是說不動的,況且我也不是賣房子的,我何苦呢? 我只想告訴她被動財富的重要性。 要說一年兩年三年五年,看不清楚房市的發展方向,難道十年二十年還看不清楚房市的發展方向嗎?
剛來加拿大時,工廠打工的一位工友因為魁省鼓勵小生意,小生意稅率低,就把多倫多的房子賣了把家搬到魁省去開便利店了。 結果十年下來,生意還行,生活也過得去,但財富沒有累積多少,未來退休生活還是有所不足有所憂慮。 兩相比較,也許在多倫多收入稍微低一些,但物業成長所帶來的被動收入遠遠大於開便利商店所獲得的主動收入。 其實哩,開便利商店根本不需要跑到魁省去開,安省不是也有那麼多人開便利商店嗎? 不是大家也開得好好的嗎?
前幾年阿省經濟好,許多人把房賣了搬家到阿省找工作。 結果十年下來,在阿省找到工作的人也沒見家庭財務狀況特別的好(遇到阿省經濟不好失業就更慘)。 畢竟,在沒有被動財富來源的情況下,光靠主動收入就很難把家庭搞得富起來。
有人因為要開加油站,把大多地區的房子賣了搬家到安省的一個只有幾千人口的小鎮去。 雖然加油站一年能帶來30萬的生意經營收入,但多數地區的房產基本上一年也帶來近30萬的免稅增值。 更何況,小鎮生活的不便,小孩的教育,生意的辛苦等,這些無形的東西若算在一起,你說我們是更應該多花些心思在主動收入上還是被動收入上呢?
有人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努力做好工作,以求加薪以求升遷,忙到什麼都顧不上,就更別談什麼理財工作了。 結果,薪水從5萬升到8萬,但在一次意外受傷休息閒下來的時候,才發現怎麼身邊的許多工作收入很一般的人都比自己富有了。 找到我諮詢,才發現自己拼了老命的工作,帶給他的實在是太少太少了,而忽略了理財令他少賺了上百萬(以他的家庭財務狀況)。
許多人總以為理財很簡單,就是買買RRSP,存點錢在TFSA裡頭,幫孩子買一下RESP,最多再買一份人壽保險。 講真,這樣看待理財工作,實在是太粗淺了。 如果理財工作都這麼簡單,那麼這個世界上完全可以不要有財務規劃師這樣的職業。
個人觀點,理財師是建構家庭財務結構的設計師和架構工程師。 理財,在確保家庭財務基礎安全的前提下,要努力考慮資產的流動性和收益性。 從大的方面來講,要考慮家庭資產配置的合理性、安全性和多樣化;從小的方面來講,要考慮資產、收入與債務的配比,要考慮家庭人口結構、年齡結構、理財產品 的選擇、理財目標的實現等。
兩條腿走路的理財策略有兩重意義:一是:主動創造財富和被動創造財富;二是:現在的財富與未來的財富。
上面的例子談了主動創造財富與被動創造財富,這好理解。 「兩條腿走路」理財策略的隱密性問題在於現在的財富與未來的財富。
我在理財工作中發現太多人只看到眼前的東西而完全甚至根本不願意去看未來的東西。
一位朋友,也是客戶,在跟隨我幾年時間之後,在一次一起吃飯時向我感嘆:「小陳啊,在加拿大二十多年時間,我也有過幾個理財顧問,但沒有一個人讓 我明白理財的真正目的和意義所在。現在我把兩個小孩都帶來聽你的講座了,我就是要讓他們從小就明白理財規劃的重要性,不要像我一樣,到了一大把年紀才 明白過來。”
只看眼前利益的例子如果讓我舉,會舉出幾籮籃。
有個阿省的朋友C,收入很高,每年增加一個condo出租。 她一直認為這樣的投資理財非常棒。 因為阿省某地房價很低,一個condo的價值也就20萬或20萬不到,而每月租金能夠達到2000元,這樣的投資回報是不是好到有點令人難以置信? 其實哩,大家不懂的是,這種condo幾乎是不增值的,多年來20萬還是20。 而租金哩,在阿省經濟好的時候,租金收入是穩定的,然而,做什麼事說什麼話,最怕的就是這「然而」兩個字,阿省經濟不行了,condo租不出去了 ,要降價500元出租還不見得找得到租客,不租出去更不行,利息、地稅、管理費等一堆的費用還得付,這些費用全落在房東頭上了。 有人可能會說,經濟危機也不會一直持續著,總有好的時候吧。 沒錯,問題是經濟好了,租金上去了,但租金收入是要繳稅的,交完了稅,還能剩多少呢? 物業不加值,租金收入要繳稅,這樣的理財是不是有某方面問題?
沒錯,就是沒搞好現在的財富與未來財富的平衡。 既然收入那麼高,為什麼還要不斷創造要繳稅的收入呢? 難道沒有辦法把現在的收入轉化為未來的免稅的收入了嗎? 我也曾跟TA聊過,建議TA突顯未來財富的成長,但TA沒有接受我的觀點,因為在阿省經濟好的時候,TA所能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根本想像不到未來的 財富。
就算在多倫多這樣condo還是會增值的城市,買condo出租也不見得是一個好的理財手段。 首先,condo基本上不增值或增值很少或增值率大大低於土地房。 有個朋友在Kennedy & 401旁邊買了一個condo,2012年買的到現在基本上價位沒怎麼動,當初28萬買的,到了2016年想賣結果開價30萬都賣不出只好繼續出租。 好在2017年後,由於海外買家稅和B-20政策的實施造成condo市場大火,他的condo才得以在2018年以42萬價格賣出。 若以現在這樣的價格入手condo,即使租金再高,也很難賺到錢,畢竟購屋和利息成本上升了,導致投資收益率相應下降了。 在出租無利可圖的情況下,物業也很難增值。 此時若拿出來賣,即使不談交易成本、頭期款的時間價值等,若賣出去表面上看不虧不賺(實際上虧了)。 若出租出去,基本上沒有正的現金流,最多一個月有一百塊的正現金流,若一個月空置找租客,房東就得虧損。
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還有那麼多高收入人士前赴後繼地買condo投資,在本來邊際稅率就很高的情況下再增加自已的邊際稅率,難道是租金收入不報稅?
我舉一個反向的例子D。
D98年來加拿大,99年在bayview village 買了一個17萬的房子,09年賣掉57萬,10年時間淨賺免稅收入40萬元(想想,在多倫多這種地方你得賺多少主動收入, 一年能夠存下4萬塊的免稅所得?)
賣房子之後,D買了一幢120萬的房子。 等到2013年我到他家做分紅保單的時候,他告訴我他的房子已經200萬了,現在估計300萬以上了。
他不需要買很多房子,他就一幢自住住房,以小換大,免稅收入裝入口袋,並且用於撬動更大的槓桿,獲得更大的財富增值機會。 他看的是未來的增值而不是眼前的那一點點蠅頭小利——租金收入。 結果他的財富狀態打敗所有透過賺租金的所謂「高智商」會算術的人。
人家為什麼要買分紅保險? 錢沒地方放呀! 你想吧,房子裡的淨資產那麼多,拿一點出來建立一個穩定增長的分紅保險帳戶,不僅賺取利差,而且增加家庭的財務保障,同時為未來積累財富,一舉多得。 看的還是未來的財富。
開車,你如果把眼睛盯在五公尺遠的地方,你一定會出車禍的。 理財,你如果把眼睛盯在看得見的一點租金收入上,你的財務也是會出問題的。 真正的聰明人,是懂得把眼光放寬放遠的人,而不是天天算盤拉得特別響的人。
人生講格局,理財也講格局。 有大格局的思維,大方向對了,基本上不會出大錯。 小的問題,都容易解決。 若把眼光一直盯在眼前利益上,大方向錯了,一切就無藥可治了。 網路上有句流行語,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用在理財上同樣適用。 你選擇什麼樣的理財方案,未來大不同。
(本文只作為信息參考,並不構成任何具體投資理財建議,亦不明示或暗示買賣任何具體投資理財產品。進行任何投資理財行為,請事先諮詢專業合格的理財顧問,或與本人聯繫單獨面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