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勇(資深理財顧問,聯繫電話:416-3004768)
這個話題似乎有些敏感,可能會讓讀者朋友們感到不舒服。不過,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沒有什麼好值得忌諱的。從理財角度來看,越早規劃身後事越好,早規劃就有可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費用和稅費,對自己對家人對子女都是有好處的,所以沒必要避諱。
言歸正傳,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一個人身故需要支付多少稅款及費用。
加拿大沒有遺產稅,但有收入稅,即死者名下他或她名下的所有資產(除自住房外),包括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如生意、度假屋、農場、遊艇、汽車、飛機、股票、債券、基金等,都必須按身故時的市場公允價格折算, 增值部分算作當年個人收入,並繳交個人收入所得稅。這筆人生最後的個人所得稅有可能達到死者資產總額的一半(按累進稅率計算,以2022年的稅率來計算,年收入22萬以上的部分稅率是53.53%,這筆稅金有可能是一個人一生最大筆的收入稅,類似於遺產稅)。除了人生最後一筆收入稅之外,還有遺產驗證費(Probate,佔總資產的1.5%左右)、執行費(Excutive fee,佔總資產的2-2.5%)和律師費(大約為總資產的2.5-3%,若有遺囑,律師費會省掉一些)。這裡必須指出的是自住房屋的增值部分是免稅的。另外,假如死者的配偶依然健在的話,死者的RRSP可以免稅轉入其配偶的賬戶,如果沒有配偶,未用完的RRSP或RRIF必須算作當年收入並交稅。
看了上述的稅與費,是不是有點嚇人?不提前規劃能行嗎?
我這麼說,讀者可能又會有疑問了:“制度擺在那兒,該交的還是得交,規劃又不會把稅給避掉。”不得不說,有規劃跟沒規劃還真的不一樣。規劃還真的有機會省一些稅,即使無法省稅,也有可能避免一些損失。下面我來談一個例子。
客戶A,大陸投資移民,擁有8幢獨立屋及若干個condo。他不斷地購買房地產,同時每一年以自住房的名義賣掉手上一個房子,增值部分免稅。他總是把持有手上年分長的房子當作自住房賣掉,在早期稅務局對這一部分審查不嚴的情況下,他一直佔著自住房免稅的便宜,發大財了。可是,在世紀大疫面前,才50出頭的他沒能抵抗住病毒的攻擊,2021年11底他走了。他的好幾個房子都處於極好的贏利狀態,本來此時處理房產還是能夠賣到很好的價格,但是問題在於他的家人並不了解加拿大的稅務以及死者身後事的處理事項。當他的家人收到稅務局的信的時候,家人才知道他所要交的收入稅超過了三百萬,而且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交清(死亡半年之內要交清所得稅)。家人一下子蒙了(手上的流動資金都用於墓地與喪葬費用,而且吃穿用度以及好多個房子的按揭還要支付),不知如何是好,而且那個時候多倫多的房價因為升息已經開始下跌了,不好賣了。為了交稅,最終家人不得不大幅降價賣掉了五個房子才湊夠資金把稅及相關的費用交了。雖然A的房產投資還是盈利不少,但由於家人緊急賣房,還是少賣了好幾十萬。
這是一個不幸的案例。我曾建議他進行一些資產多樣化工作,避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而可能面對的系統性風險,但他沒有採納我的建議。他曾十分自信他能夠應對任何風險,但他失敗了,他忽略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個古訓。
我曾經建議他分散一部分資金投資在分紅保險裡,他認為分紅保險收益太差,不如房產。退而求其次,我建議他至少要有一份定期保險,結果他還是拒絕了。
世界沒有後悔藥。當我們說如果的時候,基本上一切如果的機會都已經失去了。
我在想,假如當初他真的接受我的建議,哪怕僅僅購買一份定期人壽保險,五百萬或者三百萬哪怕僅僅一百萬。這幾年所交的保費也僅僅是他的房屋被迫緊急出售時所少賣的價錢的十分之一還不到。保險賠償若能夠解決他死後的稅與費的問題,他的家人就無需緊急出售房產變現交稅,他的房產增值就有機會得到保留。
保險是個非常好的風險管理、資產保值增值、財富傳承、遺產規劃與安排的工具。假如他購買的是分紅保險,保險賠償是免稅的,他的一部分資產起碼獲得免稅的機會,同時他的保險賠償金也能夠幫他解決一部分人生最後階段的稅費問題。如果是定期保單,雖然保險無法替他的資產獲得免稅的機會,但保險賠償金有辦法避免他的家人緊急出售資產交稅而蒙受的損失。
說到這兒,讀者朋友可能又會提出一個問題:“你說的都是有錢人的問題,對於我們這樣的窮光蛋,想身後事有意義嗎?”
我不得不說,有意義。一個人走了,自己是一了百了了,問題是喪葬費與墓地費由誰來支付呢?留給家人子女嗎?要知道現在的墓地是很貴的,喪葬的費用也不少。即使你什麼資產都沒有,無需像有錢人那樣繳交收入所得稅以及遺產驗證費、執行費和律師費,但起碼的喪葬費還是有付的。所以,提前考慮一下自己的身後事還是有必要的,生得有尊嚴,死也要死得有點尊嚴,不要讓家人為了替你支付喪葬墓地費而心存怨恨地去過他們的艱苦日子。
保險是個最好的保存你的尊嚴的工具,購買一份人壽保險,起碼足夠應付你自己的身後事,這是愛自己也是愛家人的表現。
所以,理財規劃是一個全盤的規劃,必須也應該包括身後事的規劃。不僅僅要規劃,而且要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上來規劃。這樣的理財規劃才是一個好的規劃。
本文只作為信息參考,並不構成任何具體投資理財建議,亦不明示或暗示買賣任何具體投資理財產品。進行任何投資理財行為,請事先諮詢專業合格的理財顧問,或與本人聯繫單獨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