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勇
這個話題太大,很難聊。
什麼是美? 很難定義,很難有一個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對任何人都通用的衡量標準。 我個人認為,美應該是透過不僅僅視覺獲得的能夠帶給人心情愉悅的一切吧,比如:我們不僅可以說這個人很美,這幅畫很美,也可以說這個味道很美,這首 曲子很美,這首詩很美,等等。
美所涵蓋的內容很廣,有自然之美、藝術之美、感官之美、身體之美、運動之美、音樂之美、文學之美、生活之美、心靈之美、……太多了,若再細分,更多, 應該說,美無所不在。 羅丹說,世界從不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神。
其實,不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是美在不同的人的眼裡是不一樣的,或者說不同的人的眼裡有不一樣的美,甚至同一個人不同年齡不同心境對美的認識和理解都 不一樣。
個性很像我的二女兒,審美情趣卻跟我完全不同。
老二常質疑我:「爸爸,你為什麼買房子總要買帶revine的?revine premium那麼貴(房價的15%),花那麼多錢買了一些不屬於你的樹,你又不整天呆在 家裡看樹。」她說得似乎有道理,因為她對房屋後院的風景一點都不在乎,但我卻非常喜歡後院的景觀(不完全因為私密性更好)。 有revine的後院,我可以欣賞不一樣的太陽月亮與風霜雨雪,那種光透過樹林的美,那種月兒掛在樹梢的美,那種風吹過樹林的美,那種雪 壓樹枝的美,那種極目遠眺的美,……從窗戶看後院,窗戶就像一幅畫。 透過revine,我能夠更深切地感受春夏秋冬四季輪迴,可以感受自然的美與偉大,可以領悟生命與人生的意義。 女兒說後院的景觀不屬於我,但我覺得那完全屬於我,因為我看到了感受到了。 美就是那種東西,你認為它美,你就擁有了它;你不認為它美,你就不擁有它。
去旅遊,她對壯麗秀美的風景沒有一點感覺。 在旅遊的時候,她為了不掃我的興,都沒告訴我她不喜歡。 後來在一次聊天的時候她說,「那些山呀水呀樹呀石頭呀,有什麼好看的?old man太無聊了(當然她是以開玩笑的口氣說這話的)!」不聊天不知道, 原來全世界著名的班夫、賈斯帕國家公園那樣的美景在她的眼裡只是一些「山呀水呀樹呀石頭呀」無聊的東西。 不得不說,美在不同人的心裡,差別是非常大的。
其實這也不奇怪,小時候的我住在鄉下,村莊裡有山有樹有水有石頭,但整天勞動的我實在感受不到其中的美。 離開村莊多年後再回老家,根本沒啥變化的村莊感覺特別的美,曾經勞動的田野山林全都是風景。 這應該跟心境以及知識層次有關。
說大了,世界不同地方的人對美的看法差異也極大。 例如埃及人比較喜歡方形的東西,包括建築、雕像等都有稜有角,四四方方,四平八穩的,而希臘人羅馬人卻喜歡圓形拱形,在建築與藝術作品上都體現出這些 特徵。
不同時代的人,對美的認識也不一樣。 古代或宮廷藝術作品,更傾向於正而八經的東西,例如神呀、天使呀、聖經裡的故事場景等等,人體的美是那種符合黃金分割的身材比例,模特兒必須是漂亮的、 帥的。 但是,後來梵高的作品卻畫了許多煤礦工人、米勒作品畫了許多農民等終日勞作的普通勞動者,身材相當不美甚至因勞作而變形了,卻成為了傳世之作。 再後來,印象派、抽象派、野獸派、超現實主義畫派等,不得不說,許多藝術作品我至今還無法領會其美妙之處,但並不影響其成為偉大作品而受人景仰受人追捧 而價值連城而成為了傳世之寶。
所以,什麼是美,真的說不清楚。
有人認為,自然的是美的。 馬上有人反對,“玉不雕琢會好看嗎?街道兩邊的景觀植物不修剪會好看嗎?”
有人認為,必須經過人工雕琢加工才能變美或更美、美上加美。 馬上有人反對,「天然去雕飾的東西是哪件人工作品可與之相媲美的?街道兩邊的樹都被修剪成方方正正的真的好看嗎?人真的拉了皮墊了鼻隆了 胸就好看嗎?
這種話題若爭論下去,估計會打起來,但還是沒有結果。
在人的眼裡,似乎一切的一切,總是得分出高與低、優與劣,排個座次,比個輸贏,選美就是典型的行為。 雖然我知道人有美有醜,但我特別的不解,在一堆幾乎沒有差別的美人當中,評審是根據什麼選出一二三來? 第一名真的比第二名第三名漂亮? 高婑、胖瘦、黑白真的有客觀統一的美的標準? 如果是主觀的話,那換一批評委,結果不是就不一樣了嗎? 實際上,選美冠軍在商業世界的認可度不見得還是第一名,這說明評審與一般民眾在美的標準上的差別,或者資本力量改變了人們對美的認知甚至評判標準。
除了外表,還有內在美。 知識、涵養、氣質、性格等各方面都能體現出美,什麼是真正的美? 信仰是美、善良是美、勇敢是美、堅毅是美、大方是美、羞澀是美、豪爽是美、內斂是美、開懷大笑是美、摀嘴偷笑也是美、……
真的說不清。 應該說,美沒有統一的標準。 我個人更傾向於健康的更美,自然的更美,有活力的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