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勇
人生是什麼? 是一場夢!
這麼說,是不是有點悲觀呢? 不是悲觀,而是客觀,因為客觀更有助於認清現實,進而積極地、腳踏實地地生活,而不是飄在空中胡思亂想。
《莊子》裡有兩個著名的夢。 一個是飲酒哭泣打獵夢(我稱它為悲歡夢),一個是蝴蝶夢。 這兩個夢都非常現實。
第一個悲歡夢,莊週說有一個人夢見自己在飲酒作樂,有親人、朋友、美女、美食、美酒,還有歌舞音樂遊戲,歡樂無比,美上了雲霄。 醒來發現是一場夢,因此大哭。 哭著哭著,發現哭泣也是一場夢,因此開心地出去郊遊打獵,歡樂無限。 結果發現還是一場夢。
這個夢看似荒誕,其實無比的現實。
對照夢境,我們是不是會發現,我們成功了、有錢了、或者人逢喜事精神爽了,歡天喜地歡歌笑語,轉眼間失敗了、地位失去了、財富失去了、美人失去了、家人朋友親戚全離開了,就像一場夢? 我們因為這些「失去」而傷心難過哭泣,哭過之後哩,是否發現生死愛恨貧富成敗就像一場夢? 不管遇到怎樣的不順或者倒楣事,生活還得繼續,不是嗎? 然後,打起精神,該搬磚搬磚該戀愛戀愛想交配交配想行樂行樂。 這,難道不像夢的延續?
所以,別想太多,活在當下很重要。 當你在歡樂的時候就盡情歡樂,當你在悲傷的時候就盡情悲傷,生命是過程不是結果。
「活在當下」(Be Here Now),指的是盡力去把握正在經歷的這一刻,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無需沉湎於懷念過去的美好時刻而反感當下的困難,也無需厭惡恐懼當下的艱難時刻而過度操心未來,用心享樂或者克服當下的一切,珍惜當下的美好、感恩當下的處境(讓你學會生存與強大的技能),這才是生命應該有的樣子,也是生命真正的意義 。
這是生命真正的開悟,有點佛家的意味。
說到佛家,插進一個開悟的故事。 許多人到一座寺廟請教一得道高僧開悟前後的差別。 老和尚說:「差別非常大。開悟之前,我每天砍柴、挑水、做飯;開悟之後,我每天砍柴、挑水、做飯。」聽者非常不解,老和尚解釋說 :「開悟之前,我砍柴的時候想著挑水的事,挑水的時候想著做飯的事。開悟之後,我砍柴的時候只想著砍柴,挑水的時候只想 著挑水,做飯的時候只想著做飯。」
所以,佛說:思考的終結就是開悟。 哲學家說:開悟就是痛苦的終結。 這是不是說,思考的終結等於痛苦的終結? 我個人認為,應該是胡思亂想的終結、慾望過多的終結,等於痛苦的終結。
《莊子.內篇.養生主》裡有一個寓言故事“庖丁解牛”,每個人在中學的讀本裡都學過。 這篇文章給我的第一印像是熟能生巧,即事情做到了極致熟練,刀在牛的身上就游刃有餘,牛對刀就迎刃而解。 為何把這個故事放在《養生主》裡? 把整篇文章徹底理解了之後,才明白這個故事說的是如何認識生命、如何對待生命以達到對生命大徹大悟(養生)的目的。 故事裡頭說到庖丁學會了不把牛當作一隻整牛,只專注於所要解剖的部分。 這說的其實就是活在當下專注於當下的意思。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像庖丁或老和尚一樣,專注當下,把當下手上的工作做好,何愁不發財何愁被解僱何愁不升職何愁沒前途? 相反,人往往把過多的精力花在憂慮金錢名譽地位上,考慮如何打敗對手、如何升職加薪、如何巴結領導或者搞關係上,並沒把當下手上的工作做好,結果適得其反。 從而延伸出許多其他的煩惱與問題,例如後悔或者把責任推到領導或同事身上或者對結果不滿而產生怨與恨,再進而產生「報仇」(實際上根本不存在所謂的仇)的想法等其他心理問題, 從而影響身心健康。
德國哲學家艾克哈特.托利有一本書《當下的力量》,非常暢銷,被翻譯成了三十多種文字,全球銷售500多萬冊。 這本書說的也是活在當下的問題,即人們不夠重視當下,應該如何改變思考模式,活在當下。
聊到這裡,話題差不多該結束了,我們到《莊子》的蝴蝶夢裡來,把活在當下的理念再提升一下。 莊週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翩翩起舞,醒來時不知道到底是自己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自己,也搞不清楚是自己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 了莊週,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即「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莊週的這個夢,那我們還有什麼煩惱呢? 煩惱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現在再來看一下,「人生是一場夢」消極悲觀嗎?
哲學是一劑良藥,只是許多人不知其療效,或對其消化不良無法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