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勇

(此文作於2021年12月)

移民之前,《讀者》雜誌(以前叫做《讀者文摘》)陪伴了我十多年時間。實際上,自我高中開始認識這本雜誌之後,我把它自1981年創刊以來發行的所有內容全部都讀了(以後來發行的合訂本形式)。可以說,這本雜誌對我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都有很大的影響。

移民之後,再也讀不到這本雜誌了。前幾天在T&T大統華超市買菜,意外發現居然在出門的一個角落有賣書,我立即購買了2021年上半年的合訂本。

現代社會信息實在是太多了,跟我小時候想讀書沒書讀的情況完全不一樣,而是讀不過來。然而,我對《讀者》依然情有獨鍾,因為它裡頭的文章都是千里挑一的好東西。在浩瀚的文字海洋裡精挑細選的文章,可以說《讀者》裡的東西都是精華。

週末又逢孩子放假,躺在沙發上翻看《讀者》雜誌,算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今天下午讀到馮唐的一篇散文《珍惜三五人》很有感觸。這個觀點跟我有共鳴,我曾在一篇文章裡也說過類似的話,“我們似乎朋友滿天下,靜夜細思,真正的朋友一個巴掌能數得過來,甚至還綽綽有餘。” 走過了大半輩子,身邊真正值得我們珍惜的人有幾個?

一個研究人類組織行為的諾貝爾獎得主認為,人類的幸福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人,就是和自己喜歡,同時也喜歡自己的人在一起工作生活;二是事,做自己擅長的同時又是自己喜歡的事。

人生有這麼美好嗎?現實告訴我們,絕對沒有。那麼我們必須在自己喜歡的人與喜歡自己的人之間做出選擇,在自己擅長的事與自己喜歡的事之間做出選擇,甚至為了做自己擅長的事或喜歡的事不得不與自己不喜歡的人同時也不喜歡自己的人共處,為了與自己喜歡的人或喜歡自己的人共處而放棄自己擅長的事或者喜歡的事。

上一個週末,因為一個業務上的事跟一位同行大姐打了個電話。還沒談正事之前,大姐就滔滔不絕告訴我她即將退休的計劃。我很詫異。她的業務做得非常好,最近幾年年年都達到Top MDRT的標準,年年參加各個保險公司舉辦的Excellent Conference。她實際上也只比我大三四歲,只是她在保險行業的時間比我長許多。

我一直都認為理財顧問是個相當好的職業,時間自由,如果努力工作的話,收入也還是不錯的,而且跟許多社會精英階層接觸(需要理財服務的人士狀態都相當不錯),可以從中學習以提升自己,同時也能獲得許多信息幫助自己幫助別人。在我的觀點裡,我可以一直幹到七十歲都不會願意退休。而她,這麼年輕就打算退休。

聽了她的原因,我理解了。她說她從當初開始打cold call到現在Top MDRT一直做得不開心。打cold call階段就不提了,就算現在她覺得她有時為了生意不得不低頭很令她不開心。我提出質疑,我說我從來沒有這種感覺,我從來不為了生意而低頭,我從來都很坦誠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客戶因為我的觀點而不選擇我,那就不做了唄。她說,不一樣的,前幾年女兒在美國上學,一年學費十幾萬美元,她不能不賺錢啊,既然頭已經低過了,低一次是低,低兩次也是低,就抬不起來了。我理解她說的,但又挺悲哀於這種狀態的形成。她說,現在她女兒考上了哈佛的MBA,出來之後就年薪百萬美元了,所以她可以退了,去享受加州陽光和俯瞰太平洋的美景了。

回到《讀者》雜誌身上,我非常感恩這本雜誌帶給我的許多東西。錢雖然賺得不多,財富狀態很一般,但心靈自由,無需巴結有錢有勢者,無需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無需低聲下氣,無需溜鬚拍馬,結交三五個理念相同的朋友,打打球聊聊天,不亦樂乎。

尼采說,人生本無意義,而是人不斷地在創造意義,以使人與動物有所區別。我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很多的錢很高的地位,最終還不是一樣淹沒於時間的長河裡不留絲毫痕跡?真正有意義的是人生過程中的責任與付出,是愛與被愛留下的美好時光。

Your Attractive Heading

Info Box

Click here to change this tex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lit tellus, luctus nec ullamcorper mattis, pulvinar dapibus leo.